2023-04-28 09:23:29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著名女革命斗士赵一曼主动前往东北开展革命工作。临行之前,她将年幼的儿子陈掖贤托付给丈夫陈达邦的堂兄家中抚养,不想这一走竟与爱子永别。
“红枪白马”的赵一曼领导东北民众给予当地日寇、伪军沉重打击,引起了日伪的极大憎恨,耗费极大精力将其抓捕。
被俘赵一曼受尽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却始终没有透露出组织的任何消息,1936年日伪军眼见套不出情报,于是残忍杀害了赵一曼。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赵一曼只留下了一封示儿信,表达了对儿子的深切思念和殷殷寄托。陈掖贤也没有让母亲赵一曼蒙羞,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成为了北京工业学校的老师。
然而在1960年,陈掖贤突然给毛主席写了一封讽刺意味十足的信,这让毛主席看罢颇为不快。然而在看到署名为“陈掖贤”之后,毛主席只是叹道:“可怜孩子罢了”,并没有继续追究此事。
陈掖贤的一生,也正如毛主席所言,充满了不幸和曲折。
性格孤僻的烈士之子
赵一曼赴东北之后,丈夫陈达邦受到共产国际的召唤,也被调到法国进行工作。年幼的陈掖贤虽然有大伯一家的照料,但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双亲的陪伴,因此逐渐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的生父陈达邦返回了祖国。可由于常年得不到妻子的消息,陈达邦已经重新组建了家庭,还有了几个孩子。
因此陈掖贤总觉得和父亲存在隔阂,始终没能融入这个新家庭,陈掖贤只知道当年母亲化名赵姓前往东北。
却并不知道全国闻名的民族英雄赵一曼就是自己的生母,常常为生母抛下自己而郁郁寡欢。姑姑陈琮英心疼他的遭遇,便将他送到了人民大学外交系读书。
陈琮英也在多方打听下,与赵一曼当年的战友确认了赵一曼烈士正是当年前往东北抗日的李一超,也就是陈掖贤的母亲。
陈掖贤内心积攒多年的委屈和心酸顿时消散一空,流下了滚烫的泪水,作为民族英雄的家属,陈掖贤很快便被相关组织找到,给予了他一笔十分丰厚的抚恤金。
然而陈掖贤却拒绝了这笔钱财,他很清楚母亲是为国家和信仰牺牲,而绝非为后人牟利。
陈掖贤前往东北烈士纪念馆瞻仰,看到了母亲为他写下的《示儿信》,信中那种对他的殷切期望力透纸背。
陈掖贤痛哭不已,用浸满墨水的钢针在手臂上刻下了“赵一曼”三个字,发誓此生定要继承母亲遗志和精神。
在大伯一家和姑姑陈琮英的教育下,陈掖贤有着优异的成绩和不俗的知识储量,本该朝着外交方向发展。
然而由于其个人不修边幅,性格十分内向,因此最终以“不适合外事工作”而被分配到北京工业学校任职。
作为烈士之后,校领导和同事都很理解陈掖贤在性格和生活习惯上的古怪,因此在生活上经常给予他帮助。
可由于陈掖贤生活安排杂乱无序,尽管他一个月工资有77元,但仍时常陷入拮据。
因为生活艰难,陈掖贤的脸上鲜有笑容,常常感到抑郁悲伤。据他当年的校内同事回忆,他每天都低着头上下班,很少与人进行交流,经常蓬头垢面地出现在课堂之上。
陈掖贤不仅性格古怪,日常生活习惯也十分差劲。他很少打扫室内卫生,屋内地面全是抽过的烟蒂,生活物品更是随意放置。
他的床上仅有一张凉席,盖着一床连被面被里都没有的棉絮,起床后就将棉絮随意一团。
明明每个月有着几十元的工资,可每次都在上半个月就花光了,剩下的日子靠借债维生。好在所在单位和同事十分体谅他的状况,给予了他一些的照顾,这才让陈掖贤十分艰难地生活下来。
1957年,陈掖贤与自己的一名名叫张友莲的学生相恋,在她毕业后两人便办理了结婚手续。两人婚后不久便有了一个女儿,但生活过得并不幸福,由于生活习惯的重大差异,两人的婚姻最终走向破裂。
陈掖贤之所以如此“特立独行”,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不幸的童年。
“宁儿”的悲惨童年
1926年,一位名为“李一超”的青年女性在《妇女周报》上发表了一篇进步宣言,她公开声明脱离小地主家庭,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革命运动之中。
随后李一超便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参与各种进步运动,还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为了近代中国第一批女军校学员。
1927年,李一超在党中央的安排下,前往苏联东方大学进修。在那里,她结识了同为黄埔校友的陈达邦,两人结为了革命伴侣。
一年后,由于国内革命形势严峻,带着身孕的李一超毅然决定回国斗争。她在宜昌进行地下工作时期,产下一名男孩,将其取名为陈掖贤,小名唤作“宁儿”。
从此之后,李一超带着“宁儿”辗转于各个城市,以讨饭作为掩护,为党组织收集了大量情报。日寇在东北挑起九一八事变后,义愤填膺的李一超找到组织,主动要求前往东北进行抗日工作。
为了“宁儿”的安全,李一超,将他托付给丈夫的堂哥家中,年幼的“宁儿”不知道母亲为何要弃他而去,只是一味地哭嚷着想要回到母亲的怀抱之中。
李一超强忍心中的不舍,硬着心肠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殊不知这一别竟是天人永隔,1932年春,到达东北的李一超化名赵一曼,成为了珠河中心县委,领导当地游击区进行游击作战。
身穿敞怀羊皮大袄,头戴黑色狗皮帽子,胯下一匹雪白战马,这便是当地群众和战友们对赵一曼的深刻印象。
她的身材并不高大,但浑身却散发着一股坚毅果敢的气息,有着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之态。
在东北工作期间,赵一曼秘密组织起工人、农民与日寇进行游击作战,令当地日伪分子十分头痛。赵一曼在作战中骁勇异常,对待日伪分子绝不手软。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她对待普通百姓和同志们却又十分平易近人,很快便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赵大姐”。
日伪对赵一曼深恶痛绝,为此不惜多次发布高价悬赏抓捕赵一曼。1935年11月,赵一曼与战友在掩护大部队撤退之时不幸受伤被俘,随后便被日寇转移到哈尔滨一所医院中治疗并审问。
在养伤期间,赵一曼发现负责看押她的伪军和医护人员是被迫给日本人卖命的,于是便对他们进行了爱国思想教育。赵一曼的言语唤醒了两名年轻人的良知,很快便被感化为赵一曼的革命战友。
1936年6月28日,两人趁着夜色掩护赵一曼进行突围,但一行人最终还是被伪军追上。突围计划破产后,敌人惊诧于赵一曼的思想动员能力,于是便放弃了诱降政策,对赵一曼使用了各种非人的酷刑。
令日寇感到难以理解的是,不管他们对赵一曼使用什么残忍的手段,都无法令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所屈服。她瘦弱的躯体内,藏着一个钢铁般坚毅的灵魂。
最终,敌人放弃了对赵一曼的折磨,决定将她枪决以震慑革命。在被押赴刑场的火车上,赵一曼没有丝毫的惧意,她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心中唯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那尚且年幼的“宁儿”。
在自己生命的最终时刻,赵一曼向敌人要来了纸笔,将自己心中对儿子的思念和期盼写了下来。随后,年仅31岁的赵一曼唱着《红旗歌》走上刑场,英勇就义。
而与此同时,尚且年幼的陈掖贤并不知母亲已然牺牲,他仍在大伯家中期待着母亲的归来。然而随着一年又一年过去,母亲始终杳无音信,这让陈掖贤陷入了怨恨和痛苦之中。
从小没有双亲的陪伴,这使得他的性格变得极为内向孤僻,抵触与人进行交流。直到母亲身份被公布后,埋藏在他内心几十年的心结才终于被打开,他此时方知自己的母亲有多么的伟大。
陈掖贤牢记了母亲临终前对他的教诲:“我最亲爱的孩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来教育你!”他的母亲生时勤俭节约,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毕生心血,陈掖贤便以母亲为榜样,将母亲的名字刻在了手臂之上,用以时时刻刻自勉。
寄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作为烈士之后,赵一曼的英雄事迹和高尚的人格深深影响着陈掖贤,使他有着很要强的性格和嫉恶如仇的脾性。虽然自己的生活一团乱麻,但他总是心系祖国人民,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1960年秋天,陈掖贤的父亲陈达邦见儿子总是过得十分拮据,于是便强行拉着他到全国政协礼堂餐厅就餐,用餐券为他点了一份“红烧狮子头”。
这本是父亲心疼儿子的举动,在陈掖贤眼中却变了味,认为这是一种高于人民的“特权”行为。这是因为此时全国正值困难时期,陈掖贤的老家不断传来饿死人的噩耗,而父亲却能带着自己吃肉。
回去的路上,陈掖贤看着饿的饥荒面瘦的人们,他的胃不断向上翻涌。他不敢直视那些挨饿的人们,心中的羞愧和不安越来越严重,让他再也无法忍受。
回到中南海住所后,他便立即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以毛主席所写过的《忆秦娥》词牌填词,用十分过激的言语交代了家乡饿死人的消息。
毛主席收到这封信后,身边的警卫员明显看到毛主席的脸色大变,显然文中的冒昧之语令主席有些火大。可当主席想到此信的出发点是好的,又瞄到署名人为“陈掖贤”之后,最终陷入了沉默。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深深地叹了口气,像是自言自语道:“终究是一个可怜孩子罢了,不要追究此事。”
此事之后,陈掖贤内心的抑郁更加严重,他的教学水平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帮助陈掖贤走出心理阴影,学校安排他前往安定医院进行心理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陈掖贤的情况有了一定好转,与前妻张友莲也破镜重圆。二人不久后有了第二个女儿,这也给了陈掖贤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可惜好景不长,陈掖贤刚烈固执的性格,注定他在不久之后将会承受许多冲击。这些经历和痛苦令他百思不得其解,加剧了他心中的抑郁,让他深陷悲观的情绪中不得自拔。
父亲陈达邦见儿子过得如此凄惨,心中备受煎熬,于是便经常向陈掖贤寄去钱财、粮票、肉票,希望能够改善儿子一家的生活。然而陈掖贤却认为全国群众的物资都十分匮乏,他也不该受到特殊对待,于是便固执地退了回去。
1969年,北京工业学院解散改编为第六机床厂,全体教职工都被下放为工人。从教师变为工人,陈掖贤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他的生活也越来越困难。
其实,凭借着他烈士之后的身份,或者姑姑陈琮英的身份,陈掖贤并非没有改变自身生活的能力。然而母亲的事迹和要强的个性,决不允许他做出这种事情。
1974年,他的同事们发现陈掖贤好几天都没来上班,赶到他家中才发现他已经四五天没有吃饭,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好在同事们及时将他送往医院治疗,这才将他救了回来。
1982年,同样的事情再度上演,陈掖贤又好几天都没去上班。他的同事们还以为陈掖贤又是没钱吃饭,于是便前往他家看望,不料这次却迎来了一个噩耗。
年仅53岁的陈掖贤在绝望中自缢身亡,作为烈士之子,陈掖贤的一生充满了不幸与坎坷,最终落得如此境地,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