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类?一要符合所解决的问题,二是有明确且不变的标准,三要不遗漏、不重复地涵盖所有对象。为了知道参加各项校园活动的人数,应该按活动的形式分类。情境图里有看书、下棋、做游戏这三项活动,就应该把校园里的教师和学生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为了知道教师、学生各有多少人,就应该把校园里的人物按教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和呈现数据。
每一名学生为解决一个问题,选择一种标准进行分类,并表示出分类的结果,与同伴交流记录的形式和得到的数据。
上面的教学,已经从情境图里提出了两类不同的问题,教材接着要求学生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这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安排。如果让每人都解决两个问题,两种分类很可能相互干扰,导致分类混乱,信息重复或遗漏,数据错误。教学时应该帮助学生确定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并把握住相应的分类。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题大全
五年级上册数学书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乘起;③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要在那一位写0占位,如果有位数,必须加上。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
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只是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而条件中没有,那就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②条件中出现“大约”,而求的问题中也有“大约”,不用估算。
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实际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是有区分的,创设“校园的操场”为学习情境的再现,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生活中发现角的存在。体会角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必要性。本节知识是低段学生学习空间平面几何知识的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为后续学习角的其他相关知识的基础课。为角的分类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奠定基础。
分类整理得到的信息,需要及时记录。学生作记录应该做到两点:一是分类记,既然是分成两类或三类进行统计的,那么就要分两类或三类记录。二是利用符号记录,即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人。至于用什么符号,不必统一规定。一个圆圈、一个方块、一个“”等都可以。
在学生作记录前,应该提醒他们“分几类记录”“用什么符号记录”。有了思想准备,记录才不会混乱。
在学生记录以后,应交流各种记录,在突出“分类记录”“用符号记录”的同时,交流所用符号的多样性,以发扬个性、激发兴趣。
利用数据回答问题,实现统计的目的。
围绕情境图的内容所提出的问题,都与数据有关,都需要用数据回答。学生通过分类统计,获得了有关的数据,教材要求他们“根据分类的结果,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教学时应该引领学生感悟如下三点:第一,提出的问题是通过统计解决的,所以说,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第二,数据能够说明问题,不同的数据能说明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数据来回答。第三,利用统计得到的数据,还能产生新的数据。例如,从老师3人、学生12人,可以想到一共15人,学生比老师多9人。从5人看书、4人下棋、6人做游戏,可以知道做游戏的比下棋的多2人,做游戏和下棋一共10人……
四边形的定义:由4条直的边围成的封闭图形是四边形。
四边形的特征:①有四条直的边;②有四个角;③是封闭图形;④是平面图形。
长方形的特点: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都相等。
正方形是长和宽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及变形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或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及变形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对空间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角只是有一个模糊而又表象认识,对角的概念、特点、大小、画角的知识都不清楚。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用画角、做角、比角等活动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后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要充分通过课堂活动从对角的表象图形认知到抽象图形认知,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