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军后,恩师王仪总是写信鼓励我!探亲休假,我首先去看望他

2023-01-16 17:15:05

实习 https://www.shsxjy.com/

我的语文老师王仪冯正荣

作者冯正荣给王仪老师赠送的“寿”字

1972年12月,我离开了培养我的母校总寨中学,离开了河西走廊我可爱的家乡,也离开了我的恩师王仪老师,来到了驻地在四川省重庆市区(当时重庆市属四川省管辖)的汽车第十八团,成了川藏线上的一名汽车兵。

我参军后,一直和王老师保持书信联系,他总是鼓励我,在部队努力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学技术,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锻炼成长,为总寨中学争光!

我入伍后,一直以王老师赠送我笔记本上的嘱咐“努力学习”激励自己,在工作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1973年3月,新兵训练在重庆市结束,我被分配到了四营十六连。当时四营远离团部,驻地在四川省夹江县中兴公社(当时的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镇)的一个山沟里,离县城十多公里。我到连队的第三天就接替了文书工作。

1974年,我在干连队文书工作的同时,参加营里组织的内地教练车队学开车。按惯例,连队的文书通信员都是干一年,第二年新兵下连交接工作到行政班学开车。当时连队干部一致认为,我的文书工作干得好,让我一边学开车,一边干文书工作。就这样,我在当文书期间学会了开汽车。经过考核,达到了实习驾驶员水平。

1975年,我调到四营营部代理书记。那时候义务兵服役期是三年,义务兵服役期满才能下干部命令,所以叫代理书记。

1976年,三年服役期刚满,我被正式任命为四营营部书记,从每月领10元钱的津贴,开始领每月53元5角的工资了。

按当时部队的编制,营部书记为排职干部,是营里的文字工作者,负责撰写营里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参加营党委会做会议记录,统计上报各类情况,办黑板报、办墙报,还负责军械管理。平时还要管理营部的通信员、广播员等勤杂人员。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营部书记又是营首长的“代言人”,对内上传下达,对外迎来送往,是营首长信赖的干部,我的工作营首长也比较满意。

我当兵三年没回老家了。1976年9月,我约好了同年入伍的战友、也是总寨中学的同学于积华一起请假探亲。上半年发服装时,我就领到了的确良干部服装。那时候没有军衔,干部和战士只能在服装上区别,干部的上衣四个口袋,战士的上衣两个口袋。那个年代穿军装是很时髦的,地方青年能弄到一顶军帽也是值得炫耀的事情。我和于积华战友都穿上了崭新的的确良军装,缀上了崭新的领章帽徽,收拾得整整齐齐,坐火车踏上了回故乡的征途。

作者冯正荣(左)、文中出现的战友于积华(右)

那时候的交通比较落后,我们从四川夹江出发,途经成都,到兰州还要转车,我俩在兰州火车站对面的战斗饭店住了一晚,经过四天三夜才回到故乡甘肃酒泉。

我到家后,没有走亲戚,首先到总寨中学看望了王仪老师。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给王老师编造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国民党员”都属于诬陷,王老师已经平反,继续在总寨中学担任语文老师,仍然住在学校篮球场旁边的平房里。

王老师见到我非常高兴,安排他的女儿、我们同年级的同学王淑芬和她妈妈做饭,他和我坐在客厅里聊天。他说,你这次回来可以考虑个人问题了,你可以在你们同学当中找嘛!我说,现在部队提倡晚婚晚育,部队干部要满26周岁才能结婚,我今年才22岁,暂时不考虑个人问题。王老师听出了我说的意思。他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中学的同学和同学搞成对象的很少。

王老师像一位慈祥的父亲,一边询问部队的情况,一边给我讲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饭菜做好了,“四菜一汤”上桌,在当时生活不富裕的情况下,已经是豪华餐了。王老师拿出了一瓶陕西产的西凤酒,这种酒是当时的中国八大名酒之一,凭票才能买得到,我们师生俩喝了大概有半斤。三年多没见面的师生,有说不完的知心话,一餐饭吃了近两个小时,下午时分我才告别王老师回家。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宣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走向了正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1977年,经组织审查,文化大革命期间罢免王老师校长职务是错误决定,恢复王老师的校长职务,调酒泉市第三中学担任校长,他的家也从总寨农村搬到了城里。

1981年,经程敏、李辉润介绍,经酒泉市教育局党组批准,王老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三十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

我每次回故乡探亲都去看望王老师,他都设家宴招待,有时候还找我的同班同学来陪同,在家里吃饭气氛很融洽。有一次他谈起了入党后的心情,他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一生的愿望,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天,市教育局领导到学校宣布了党组织批准我正式入党的通知,我失眠了两个晚上,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很多往事的画面……

我出生在旧社会,工作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我衷心地拥护共产党,热爱共产党。五十年代,我在酒泉中学当教师,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我写过入党申请书,因为当时对知识分子入党要求很严,没被批准。

后来担任了总寨中学校长,我又写过入党申请书,由于种种原因又没批准。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下放到生产队劳动改造,住饲养场、吃“百家饭”。就在这种情况下,我对党的信念没有动摇,我相信党、相信党组织会纠正错误的。

后来给我平了反,恢复了我的校长职务。

几十年来,我虽然没有入党,但我一直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地工作。我第三次写入党申请书,终于批准了,不仅圆了我的入党梦,也更加坚定了我永远跟共产党走的理想信念。

和王老师的一席长谈,我了解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品格。

1984年,王老师调酒泉市教师进修学校任校长。他为提高小学在职教师的政治素质、文化素养、业务水平作出了很大贡献。也为提高小学教育行政干部的领导水平和管理水平作出了很大贡献。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教师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第一个教师节的9月初,我给王老师写了一封长信,用许多优美的语言赞扬了我的老师:教师是铸造人类文明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您是花朵,打开了自己,芳香了别人;您是蜜蜂,辛苦了自己,甜蜜了别人;您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并祝贺王老师教师节快乐!王老师收到我的祝贺信非常高兴,很快就给我回了信。

后来王老师家安装了座机电话,我不再写信了。每年的教师节和大年三十这个中华民族团圆的节日,我都坚持给王老师打电话。有一年大年三十,我们几家战友在成都聚会,大家玩了一天,我酒喝多了,没给王老师打成电话。大年初一上午我给他打电话,他听到电话铃响了,就给家里人说,肯定是冯正荣打电话来了。他急匆匆跑到电话机旁边拿起了听筒,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知道是你打的电话。这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默契。

1991年,他被甘肃省教育厅批准为高级教师。

1992年,已经63岁的他才被批准退休。他退休后,在老年大学边学习,边做一些公益活动,继续发挥余热。

2009年,王老师八十周岁了,他的子女张罗给他办一个八十大寿的宴会,他同意了。有一天,他给他的女儿、我同年级的同学王淑芬说,这些天,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我过八十岁生日,要不要告诉冯正荣,这件事我一直很纠结。不告诉他吧!我八十周岁了,他是我的得意门生,应该让冯正荣知道,让他分享我的喜悦。告诉他吧!又怕他送礼。真不知如何是好。

王淑芬说,冯正荣是您最亲近的学生,我打电话告诉他吧!

我接到王淑芬同学的电话非常高兴。我的老师八十周岁了,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情。我在四川雅安马上请甘肃的书法家贾志义(1969年12月入伍的甘肃省静宁县人,先后在汽车第二十团、巴塘大站当过军医,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写了一个大大的“寿”字,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用红纸打印好,一起寄给了王淑芬同学,并让她把“寿”字裱好交给王老师。同时,寄了一千二百元贺礼。寓意是一年十二个月,祝愿老师年年健康,月月平安!

文中出现的书法家贾志义

王老师的寿宴在酒泉饭店举行,他们把我给王老师赠送的“寿”字挂在显著位置。主持寿宴的时任酒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政委的马世银同学宣读了我的贺信。寿宴办得很热闹,王老师也是心中快乐,容光焕发。

文中出现的马世银同学主持王仪老师的寿宴

2019年5月23日,王老师走完了他的人生旅途,因病逝世,享年90岁。噩耗传来,我给王老师的大儿子、我高年级的同学王振海通过微信转了一千元钱,委托他帮我给王老师献个花圈,送王老师最后一程。花圈献了,钱退回来了。王振海同学说,王老师生前有遗嘱,他去世后,丧事从简,概不收礼。

王仪老师(前排右二)、文中出现的同学王振海(后排左三)、同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王老师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是追求卓越的一生。他把青春和智慧全部奉献给了教书育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以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艺,培养了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却过着清贫的生活。就在临终前还立下遗嘱:“丧事从简,概不收礼。”他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永远怀念他!

看看王仪老师的师德师风,想想一度时期,市场经济进入了我国的教育行业,个别教师上课不讲重点,热衷于课后辅导。这种商品化的教学,增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耽误了学生的正常休息,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

作为人民教师一定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共产党领导,爱岗敬业,志存高远,为人师表,甘为人梯,这样才能培养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

人民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只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安心三尺讲台为人师表、尽心尽力教书育人,就会永远受人尊重!

(本文已经王仪老师的子女审阅、王振海提供了有关资料)

(完)

(注:文中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冯正荣:甘肃省酒泉市人,1954年2月出生,1972年12月入伍,入伍后就成了川藏线上的一名汽车兵。曾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连队副指导员,指导员,副教导员,宣传股长,兵站站长,宣传科长,大站政委,干休所政委。曾四次荣立三等功。在部队退休后,一直在川藏兵站部机关帮助工作到2021年。

作者:冯正荣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义县信息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