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广西农民捡到一壶美酒,不料酒里竟然有三只没长毛的老鼠

2022-12-10 16:04:01

白癜风的早期症状

1965年,广西一放牛老汉捡到一个漂亮的瓷瓶,用手一晃里面有液体回荡,打开瓶盖的一瞬间他惊呆了,液体里竟然泡着三只没长毛的小老鼠。

桂林尧山的老唐,在尧山西麓放牛时,无意间在草丛中发现一只漂亮的瓷瓶,看起来怪可爱。活了大半辈子的他,还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瓷瓶,于是他坐在地上摆弄着瓶子,越看越喜欢。

突然,他想把瓷瓶带回家,但是这个密封的瓷瓶分量挺重。他用手晃了一下,里面有液体回荡。老唐心生一计,要是把里面的液体倒掉,瓷瓶不就会轻很多吗?这样拿起来也方便。

然而,当老唐费劲地打开密封的瓶盖时,突然一股浓烈的酒香在空气中回荡,轻轻一闻,心旷神怡,令人陶醉。原来是美酒,这下老唐更高兴了。

他心想这么好闻的酒,喝起来一定很香,想到这,他举起瓷瓶就要品尝里面的美酒。突然发现液体里竟然泡着三只没长毛的小老鼠。吓得他一屁股坐在地上,捂着胸口直喘气。

老唐不敢逗留,一溜烟功夫跑下山,恰好在村口遇见了村长,村长见他神色慌张,气喘吁吁,开玩笑地说:后面有人追赶你吗?这么急。老唐把他拉到僻静的地方,然后就把在山上的奇遇从头到尾讲了一遍。

村长听后大笑,“我说,老唐叔,你就别开玩笑了,我还要去镇上开会”,说着转身要走,老唐急忙说:我这么大年纪还能骗你?事情的真假,上山看看不就知道了。村长一想,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又找了几个年轻小伙一起上山。

当村长看到瓷瓶后,觉得是个老物件,周围地上有杂乱的脚印,肯定是那些人逃走时留下来的,因此村长认为这件事不简单。于是,让一个机灵的小伙去当地文管所汇报情况,其余人都守在这里。

当地文管所接到汇报后,立即奔赴现场进行勘测。专家经过勘测和查阅历史文献得知,这座墓葬主人是明朝第十代靖江王朱履焘(谥号温裕王)和他的妃子石妃的合葬墓。

根据史料记载,朱履焘(1572年-1590年)为明朝第十代靖江王,在位5年,后来因病暴毙,死后无子嗣。靖江王由他的叔父朱任晟继承。

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孙,父亲朱文正是朱元璋长兄朱兴隆的儿子,朱守谦幼名叫铁柱。虽然历代靖江王都不是朱元璋直系子孙,但在诸多方面享受着亲王级别的待遇。

考古队员对温裕王陵地宫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座陵墓的坚固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大块青砖交错砌成,青砖与青砖的缝隙之间采用糯米浆石灰浇灌而成,坚固程度堪比岩石。

考古队员顺着一个缺口,经过几天努力,顺利进入地宫,墓室正中央左侧摆放着朱履焘的棺椁,右侧是他的妃子石妃的棺椁。里面大量的金银玉器,珍珠玛瑙,瓷器,陶器,看得人眼花缭乱。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是棺椁两侧摆放着的梅瓶。

梅瓶上一条五爪金龙腾飞在云雾缭绕的空中,另一条俯冲向下,龙身四周采用精美的纹饰点缀。和老唐捡到的那个梅瓶很像,唯一不同的地方,这个梅瓶上的五爪金龙居然有一只龙脚是六爪,超出了人们的认知。

专家解释:龙形图腾是古代帝王权威的象征,在明朝有严格的规定,五爪金龙图案只有帝王才能使用,四爪金龙为蟒,亲王郡王使用,民间严禁使用龙形图案。而作为明朝藩王的墓葬,陪葬品有瓷器不足为奇。

但是作为生产的瓷器官窑肯定不会犯此大忌,由此证明这件梅瓶极有可能出自民间。在明朝嘉靖时期,推广了“官搭民烧”的烧瓷制度,因此民间青花瓷的烧制得到空前发展。

官窑烧制的瓷器都有严格的要求,而民间相对宽松许多,所以民间烧制的瓷器图案丰富,风格多变,色彩艳丽,美观大方。

梅瓶上的六爪金龙应该出自一个粗心大意的工匠之手,然而正是因为他的一时疏忽,使得这只梅瓶成为独一无二的珍贵文物。

这只梅瓶瓶口同样采用糯米浆混合石灰密封,瓶内有液体回荡,专家小心翼翼打开瓶盖,一股浓烈的酒香在空气中弥漫,令人陶醉。

经过专家检验,瓶里的液体是泡制的药酒,酒液清澈透亮,颜色淡红。酒液里还浸泡着红枣,枸杞,龙眼和中药材。

令人震惊的是同样泡着三只没长毛的小老鼠。这种没长毛的小老鼠又叫乳鼠。在民间流传的中医论述中,乳鼠也是一种中药材,有强身健体之功效。

瓶中的酒液采用的是桂林当地生产的三花酒,此酒已有一千多年酿造历史,在宋朝时期更是成为宫廷御用的贡酒,在民间也深受百姓的喜欢。

在这只六爪金龙梅瓶里使用的三花酒度数超过50度,非常适宜制作药酒。虽然经历400年之久,梅瓶中的三花酒不仅没有腐坏,而且还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就连里面浸泡的乳鼠也完好无损。

泡制药酒或许与靖江王朱履焘身体有关,从14岁被册封为靖江王,到19岁早早就离开人间。说明他从小就体弱多病,长年累月与药石为伴。然而民间的乳鼠药酒还是没能留住他年轻的生命。

如今这件珍贵文物“万历哥釉五彩云龙纹梅瓶”收藏于桂林靖江王陵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义县信息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