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6 16:22:39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是每年公历的12月13日,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异常沉重,不容忘却的日子。85年前南京沦陷,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日军惨无人道的恶行下,30多万同胞被残忍地杀害,南京一度沦为一座尸山血海的人间炼狱。
然而令人非常意外的是,日本战败之后足足有四十年的时间里,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对于南京大屠杀一事知之甚少。准确来说,直到1985年,我国才开始正式宣传南京大屠杀的史实,这才使得国民对于那段历史有了直观的了解。
那么为什么我国从1985年才开始宣传南京大屠杀?最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开始意识到牢记日本侵略的重要性,此外也与我国内政外交的调整有很大关系。
按照时间的顺序梳理,在南京大屠杀发生之初,由于中国作为一个战争漩涡,民众已经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尤其是沦陷区的消息相对滞后,许多时事新闻经过重重辗转才得以流传开,根本无法独立做出大规模的报道。相对而言,美联社、路透社等西方主流媒体从留在南京的记者、其他西方亲历者那里获得的书信、日记资料较为丰富,所以国内最初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几乎全部转自于西方媒体。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对战争罪犯的审判被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然而国民政府采取的对日方针是“以德报怨”,遵循“惩处少数人”的原则:对国际国内最重要之日战犯,应予依法审处,以为惩一戒百外,其他普通战犯,宜从宽处理,以示我宽大之态度。
不久国共内战爆发,政治局势的变动更是极大地制约了对南京大屠杀的调查、审判以及对遇难同胞的纪念等诸多方面的进展。对于此时的国民党来说,首要目标是围剿共产党,尽管一些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调查和审判工作仍在推进,但最终几乎都草草结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心筹备内战的国民党也忽视了群众的力量,民众过着困顿生活的同时并没有多少精力能够投入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调查之中。尽管中国共产党一直对南京大屠杀保持着关注,但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相关影响还是要比之前小很多。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新生的政权,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国际形势。美国与苏联冷战,在远东采取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因此对于中共而言,美国是一个需要万分警戒的敌对者。
第二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因为美国的介入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的安危,为了抗美援朝保护我国,全国上下都开展了宣传教育,激发人民群众同仇敌忾的激昂热情。日军侵华的行径惨无人道,在当时很多民众仇恨日本,但对美国则存在“畏美”、“崇美”、“亲美”的心理。
为了能够广泛地发动群众,中共有意识地把民众对日本侵略者的民族仇恨引向对美国的仇恨。与此同时,政府也积极开展对日工作,大力开展民间外交,提出了“把日本军国主义与广大日本人民区分开来,争取日本人民,发展两国人民友好关系,推进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则方针和政策构想。
60、70年代,总体上我国对日本的态度仍旧是努力争取合作,希望共同打倒美帝国主义。期间尽管有提起“南京大屠杀”的声音,但影响力都不大。南京大学历史系老师高兴祖是新中国期间对于南京大屠杀研究第一人,他于1962年完成了书稿《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的大屠杀》,这本著作是他与其他几位老师、学生经过两年的调查得出的成果,也是新中国研究南京大屠杀最早的书稿,具有很重要的价值。然而这本书准备发行时被叫停了,直到17年后才被获准出版,而且仅限于内部流传使用。
70年代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随之终止了战后以来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批判,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再想要深入对南京大屠杀进行揭露和批判就更加困难了。
另一边,在日本当局的新闻统制政策下,大部分日本人并不知道“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实,与此同时美化侵略战争的思潮也在蔓延,最终导致了日本的“教科书事件”。
1982年6月,一套“精心编写”的中学教科书通过了日本文部省的审定。这套教科书多处篡改史实,企图以不正确的历史教育,重塑年轻一代国民对日本国家形象的认识。例如,书中将日军“侵略华北”写成了“进入华北”,将南京大屠杀的原因归结为“由于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还对日本侵略朝鲜和东南亚的史实进行了篡改。
这件事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重视,中央一方面通过外交渠道与日本政府交涉,另一方面也在舆论宣传中发表了大量批驳日本篡改侵华历史问题及其观点的文章。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日本的正向宣传,一些国人对于日本的恶感已经有所冲淡,与否定历史、掩盖历史的日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样的形势下,中央清晰地认识到回顾历史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来自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也纷纷呼吁政府为“南京大屠杀”事件建馆、立碑、编史,这段浸透了同胞鲜血的历史决不能被忘记、被篡改。试想,我们国家的年轻人如果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曾经遭受的苦难一无所知,是一件多么可怖的事情?
于是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政府策划建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于1985年8月15日建成开放,馆名由邓小平亲笔题写。在日军当年集体屠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遗址上也陆续建立了十几处纪念碑。
与此同时,我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对南京大屠杀的介绍更加全面、详细,并且加入了当时的图片,直观地展现出了南京大屠杀的场景。文艺和影视行业中也开始出现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作品。一度被尘封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终于再次进入国人的视野,被越来越多人知晓、了解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