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睡觉时,如果醒时看见妈妈在旁边会继续睡,看不见的话就会哭

2022-09-02 17:27:02

成都近视手术

这是“安全感”的雏形,将来,还会演变成“牵挂”,其实不管是婴儿,还是长大点的儿童,甚至大人,乃至老人,都会有这种“只要你在,我就心安”的心理状态,只是对孩子而言,这是一种“安全感”。1.宝宝6个月之内,宝宝与妈妈是共生依恋关系。在宝宝的意识里,妈妈是“我”的,宝宝以“自我”为中心。哭了,妈妈给奶吃;再哭,妈妈会为“我”换尿不湿。反正只要“哭”,妈妈就得来,你不来,“我”就一直哭,这就是“共生依恋”关系。

2.到宝宝7个月前后,脑细胞的体积和大脑容量进一步增大,大动作发展也有了进步,宝宝会翻会坐了,认知水平和智力发育有了提高,宝宝开始怀疑妈妈可能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于是这时候就出现了“分离焦虑”,表现出宝宝特别“粘人”,妈妈一定要在“我”的视线范围之内。如果不在,“我”就会大哭不止。比如说要抱着“我”才能睡着,睡眠也极不踏实,有时候睡到一半,还要拿手摸一摸看看妈妈在不在。

3.宝宝出现“分离焦虑”一般出现在7~9个月前后,这是宝宝智力发育很健康的表现。如果宝宝“分离焦虑”出现的时间更早,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你的宝宝更加聪明。因此,当宝宝表现特别“粘人”的时候,妈妈首先应该感到高兴,其次要有耐心才行。从共生依恋关系过渡到“分离焦虑”,宝宝的智商和情商都在一点点地进步。

4.宝宝“分离焦虑”,可以一直延续到宝宝2~3岁前后。从共生关系,过度到“分离焦虑”,宝宝需要一个逐渐适应和反复的过程。而且这时候宝宝就已经开始萌芽出界线和地盘意识。有的宝宝心理接受过程慢一些,妈妈是“我”的,别人是不能碰的,就连粑粑也不行。如果是男宝宝,为了保护“我”的妈妈,可能带有攻击性。

宝宝“分离焦虑”的阶段性:第一个阶段:是宝宝的“反抗阶段”。就是宝宝不愿意与妈妈分开,又哭又闹地,双脚乱蹬,反正就是不想让妈妈离开“我”。第二个阶段:是宝宝的“失望阶段”。此时宝宝的哭闹开始逐渐减少,知道无论“我”怎么哭,妈妈也要离开,宝宝表现出极度失望,心灰意冷的感觉,开始不理人。

第三阶段:是宝宝的“自我超脱阶段”。这时候宝宝才开始接受其他人的拥抱和喂奶,反正是“该吃的吃,该喝的喝,该玩的玩”。但是只要看到妈妈,又表现出非常伤心的情绪。比如说撅着嘴,非常委屈地哭泣。宝宝“分离焦虑”妈妈如何应对?1,宝宝“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心理和情绪表达的方式,这表明宝宝大脑发育非常健康。

妈妈有事外出前,比如说妈妈要上班,妈妈要认真地与宝宝解释,告诉宝宝要“等”妈妈回来,并且约定时间。一开始约定2分钟,然后5分钟10分钟半个小时,这样慢慢延长时间。记住哦!妈妈一开始就要做到遵守约定,遵守时间,这样宝宝就会相信,哦!妈妈并没有离开“我”。妈妈做到遵守约定,是为宝宝培养规则意识的开始。不要忽视这些小问题,能为你将来带宝宝省下不少的麻烦!

妈妈离开之前,可以将一件宝宝非常喜爱的玩具放到宝宝手里,然后再离开。第一次面对“分离焦虑”宝宝往往安全感不足,所以第一次时间上要很短。另外,将妈妈的一件衣服放到宝宝身边,宝宝对妈妈的气味非常敏感,宝宝会很踏实的。每一对母子,都是从“共生”走向“分离”的。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义县信息社版权所有